“一个都不能少”——记六年级全体参演《黄河大合唱——校庆六年级《黄河大合唱》负责人 徐利华

2024年5月22日

最美人间四月天。2024年的春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春天。既迎来了中杉建校十周年的庆典,又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孩子们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每年毕业季,中杉都会给孩子们一个难忘的毕业典礼,那么今年的毕业典礼则更为隆重,因为十年庆典上,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孩子人人都要登台,人人都将成为钻石球场的主角,人人都要成为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的焦点。

这是学校给予的一次思想教育的良机------心怀感激:中杉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良机。这次也不例外。让六年级所有的孩子都登台,共同唱响《黄河大合唱》和五首爱国歌曲,这是史无前例的。怎么看待这突如其来的沉甸甸的任务?那就是两个字,“感激”。从告诉孩子们这一消息的那天起,我们六年级的老师们就要让孩子们意识到,母校中杉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这一任务,我们要感激学校对我们的培养,感激中杉给我们展露才华的机会,感激小学六年自己的丰硕收获。所以接下来的刻苦训练对每一个孩子来讲,不再是磨炼自己意志的酸痛麻,而是回报学校培养的甜蜜幸福开心。怀着感恩之心做任何事,即便面临的是艰苦,也是幸福的,也是甜蜜的!

这是学校给予我们的一份丰厚的大礼------“小六团”的成立:更令我们所有六年级老师、孩子们没想到的是,在万众瞩目的十年庆典上,六年级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主持的孩子们全体出列参加演出外,不仅剩下的这92个孩子要参演开场的《黄河大合唱》和五首爱国歌曲的演出,在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要独立成团,并被命名为“小六团”!这,也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六团”,多么可亲的名字,多么可爱的名字,多么响亮的名字!起初听到这个名字从孩子们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看到的是洋溢在孩子们嘴角的笑意,徜徉在孩子们脸上的自信,听到的是发自孩子们内心的愉悦和欢喜!每天在楼道、教室,常常听到孩子们把“小六团”挂在嘴边,“今天小六团下午两点合唱教室排练”,“老师,小六团什么时候再加练?”“小六团上台穿什么服装?”“最近这两天没排练,是小六团被放弃了吗?”那个时候,“小六团”这三个字被孩子们说得最响亮,喊得最动听。而且这个称呼在那段时间里,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孩子们的自豪骄傲与急切,溢于言表,他们为能成为“小六团”中的成员而自豪,为成为中杉“一个都不能少”理念下的一员而幸福,为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急切。他们能成为“小六团”的主角,成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焦点,能在毕业前夕登上那么辉煌的舞台,能在举办过奥运会,有无数网球高手激烈角逐过的球场中央,成为最闪耀的一颗明星,这份骄傲、开心、兴奋,又怎么能够掩盖得住呢?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中杉对他们无限的爱,这个称呼,是中杉给予他们最有力的托举!“小六团”这个称呼,是中杉给他们的一份重视。这份重视,是荣耀,更是信任,也是对孩子们最高级别的奖赏。人人都登台,并且成立“小六团”,说没想到,其实也应该能想得到,因为中杉建校十年来的理念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在中杉一贯“人人都是主角”。

这是一份红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黄河大合唱》的排练:一个多月来,孩子们每天下午都准时到合唱教室参加排练,与其说是排练,不如说是每天都在歌声与旋律中进行着红色经典的熏陶。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排练中,孩子们熟悉了旋律,还知晓了《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诗人光未然在壶口瀑布看到了黄河惊涛拍岸的气势,他想到了势不可挡的抗日战士,挥笔写下不朽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接着,孩子们在歌声和旋律中感悟到了黄河的精神、气魄,黄河用它浊流婉转、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鼓舞中华儿女从不退缩、敢于胜利。然后,孩子们在嘹亮奋进的歌声中深深懂得了黄河赋予人们精神方面的意义。《黄河大合唱》是艺坛上的瑰宝!战争年代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的信心;如今,已经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和发扬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巨大力量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最后更让孩子们懂得了作为炎黄子孙也要像黄河一样,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也不改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 1948年3月,东渡黄河的毛泽东深深地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个孩子心里,黄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它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跃丘陵,呼啸奔腾,气势磅礴,铸就了华夏儿女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如一颗红色的种子,已经牢牢扎进孩子们的心里。

这是六年级老师们一份爱的奉献-------参演服装的整理:正式演出当天,小六团的孩子们要穿统一的演出服。演出服是棉麻料子的,很容易出褶。蔡老师和王凯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一件件演出服熨烫平整,费了很大的工夫。如果我们管理不当,出褶了弄脏了会严重影响演出效果和整体形象。六年级的老师们先是一一根据孩子们的身高体重统计出号码,然后每个人都从家里拿来了一个大行李箱。从蔡老师那里领回服装后,老师们把一件件衣服平铺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却顾不上它们是否占据了自己办公的地方。接着就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来试穿,哪个孩子穿什么号码详细做好记录。演出当天,老师们用行李箱装好每一件衣服并带到演出现场,为了避免出褶,老师们把衣服一件一件整齐地卷好,在行李箱里码放整齐。那个细心劲儿,看了真是让人感动。

在钻石球场里换衣服,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实则更麻烦。但老师们各显神通。在二层环廊找个不碍事的地方打开行李箱,我看到有的老师在每一套衣服上都放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孩子的名字,老师按纸条上的名字把衣服发给孩子,再发给他们一个贴好名字的塑料袋,来装换下来的校服。一套一套发完,待演出结束后,再把装着校服的塑料袋一一发给孩子,并一套一套收回换下来的演出服。一套一套演出服,收发发收两个来回,看似简单,但老师们事先都要想好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细节中,见识到了每一个老师的细心、耐心。还有,演出当天,一个个孩子都要化妆,女孩子还要编好麻花辫。老师们提前就到商店里买来了粉底、口红、发卡、发胶,早早就来到学校,为孩子们梳妆打扮。这一涂一抹中,都饱含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对学校活动的大力支持!

演出虽然结束了,再有一个月,六年级的孩子们就要毕业了。但《黄河大合唱》和“小六团”带给他们的回忆,会永远存在记忆中,成为他们最珍贵的财富,参加演出前后所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势必将伴随他们一生!